时间: 2025-04-26 21:4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1:51
词汇“不丧匕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不丧匕鬯”字面意思是指不丢失祭祀时用的勺子和酒,比喻保持祭祀的庄严和神圣,不失去其应有的仪式感。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传统仪式的尊重和维护。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尊重。在口语中,由于其古雅和生僻,很少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用来讨论古代祭祀仪式的重要性。
“不丧匕鬯”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描述的是古代祭祀时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强调对传统仪式尊重的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体现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因此,“不丧匕鬯”这个成语在强调文化传承和尊重传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景和那种对传统的敬畏之情。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文化传承、传统仪式的重要性时,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创作中,可以将“不丧匕鬯”融入到描述一个人对传统艺术或手艺的坚守和传承的故事中,增加文本的文化底蕴。
想象一幅古代祭祀的画面,人们手持匕鬯,神情庄重,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琴的悠扬之声,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不丧匕鬯”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概念,如对传统仪式的尊重,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不丧匕鬯”这个成语虽然不常见,但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
袁公之威望,与其旧部将士之忠义,方清摄政王解职,及清帝退位,至危逼之时期,尚能镇摄全京,~。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3.
【匕】
(象形。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汤匙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勺子。按:一说“匕”象反人形,“妣”之初文)。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引证】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
【组词】
比筋
4.
【鬯】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点,表示酒糟。本义: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
同本义。
【引证】
《周礼·鬯人》-共介鬯。 、 《礼记·曲礼》-凡挚子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