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3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36:54
“不要脸”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没有脸面,即不顾及自己的面子或尊严。基本含义是指某人行为无耻、不知羞耻,或者在道德上做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不要脸”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不要”和“脸”两个词组成,表达的是对“脸面”的否定。在历史演变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道德败坏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脸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因此,“不要脸”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常用来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不满。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诚实、自私和无道德的行为。在使用时,往往会引起听者的强烈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会在讨论不公平或不道德的行为时被使用,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
在诗歌或故事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增强对某个负面角色的描述,或者用来讽刺某些社会现象。
结合图片,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表现丑陋或恶劣行为的图像;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低沉或刺耳的音调来增强这种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meless”或“without shame”,虽然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负面含义。
“不要脸”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道德批判词汇,用于描述那些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要】
要点,纲要。
【引证】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组词】
纪要、 扼要、 要谛、 要窍、 要归、 要本、 要端、 要令、 要义、 要机
计数的簿书。
【引证】
《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组词】
要会
3.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