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1: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21:30:14
支策据梧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支”、“策”、“据”、“梧”。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并不直接明了,它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描述,原文是:“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这里的“支离疏”形容一个人身体畸形,支离破碎。而“支策据梧”则是从这个描述中引申出来的,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状态支离破碎,不完整或不协调。
在文学作品中,支策据梧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外在形象的破碎和不协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哲学讨论中,它可能会被用来描述复杂的思想或理论的支离破碎。
同义词: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杂乱无章 反义词: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整齐划一
支策据梧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庄子》,这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概念和描述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事物状态的一个特定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支策据梧** 反映了对于完整性和和谐性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组织和规划的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
支策据梧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画面,如破碎的玻璃或断裂的树枝,这些图像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成语,但在分析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个人问题时,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描述工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支策据梧的夜,星辰散落如泪,
心灵之舟,在混乱的海洋中漂泊。
支策据梧 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玻璃声音,或是风吹过枯枝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带有一种不和谐和不安定的感觉。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in disarray" 或 "in shambles",这些表达也传达了混乱和不协调的概念。
支策据梧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范容期见郗超俗情不淡,戏之曰:“夷、齐、巢、许,一诣垂名。何必劳神苦形,~邪?”
1.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
3.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4.
【梧】
屋梁上两头起支架作用的斜柱。
【引证】
《营造法式》-斜柱,其名有五:一曰斜柱,二曰梧,三曰迕,四曰枝樘,五曰叉手。
古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