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5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0:55:34
“支离繁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破碎、零散、不完整,且细节繁多、杂乱无章。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或结构不完整、不连贯,或者指言谈、文章等内容琐碎、缺乏条理。
在文学作品中,“支离繁碎”常用来形容叙事结构或情节的复杂和零散,如某些现代派小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言谈缺乏重点,或者某件事情处理得不够系统。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工程学,它可能指结构的不稳定或设计的混乱。
同义词:零散、杂乱、琐碎、破碎 反义词:完整、条理、有序、连贯
同义词中,“零散”强调分散不集中,“杂乱”强调无序,“琐碎”强调细节多且不重要,“破碎”强调不完整。反义词则分别强调事物的完整性、有序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支离”原指肢体的分离,后引申为事物的破碎、不完整。“繁碎”则指细节多且杂乱。这个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反映了汉语中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细腻和丰富。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完整和和谐,因此“支离繁碎”往往带有负面评价的意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批评信息过载或处理问题缺乏系统性。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在思考和表达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需要整理和重组的复杂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支离繁碎”来形容一次组织混乱的会议,参与者各自发表意见,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引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支离繁碎的记忆,如断线的珠子,散落一地,难以拾起。”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破碎的玻璃或杂乱的文件堆。听觉上,可能是嘈杂无序的声音,如市场中的喧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agmented and chaotic”,强调碎片化和混乱。
“支离繁碎”是一个描述事物状态的生动词汇,它不仅揭示了事物的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其的心理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描述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一则径趋简约,脱略过高;一则专务外驰,支离繁碎。
《易》道渊深,包罗众义,随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转关通,有所阐发,亦不必尽以~斥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五)
1.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2.
【离】
(形声。从隹(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离,离黄仓庚也。 、 《易·说卦》-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 、 《颜氏家训》-离则配禹。 、 《诗·邶风·旌丘》-流離之子。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繁】
白色。
【引证】
《晏子春秋》-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
4.
【碎】
(形声。从石,卒声。“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石”的字与石头有关。本义:破碎)。
同本义。
【引证】
《广韵》-碎,细破也。 、 《庄子·人间世》-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 《荀子·法行》-毂已破碎。 、 《列子·黄帝?-不敢以全物予之,为其碎之之怒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组词】
碎首、 碎折、 碎扯百裂、 碎身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