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24:11
“万全之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种非常周到、没有任何漏洞的计划或策略。它强调的是一种完美无缺、考虑周全的解决方案,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万全之策”常用来形容主人公深思熟虑后的行动计划,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系列计谋。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赞扬某人的计划周密,或者在讨论问题时寻求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商业策略等,这个词则强调策略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同义词:
反义词:
“万全之策”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兵法和策略书籍,强调在战争或重大决策中需要一个全面考虑的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周密计划的场合。
在**文化中,“万全之策”体现了对谨慎和周到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能避免风险的完美方案。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安心和信任,因为它暗示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可靠的解决方案。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我传达对某个计划的信心和期待。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需要制定一个万全之策的情况,比如在策划一个大型活动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到,以避免任何可能的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来临之前,智者绘制万全之策,如同星辰指引航船,穿越黑暗的海洋。”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张精心绘制的战略地图,每一个标记都代表着深思熟虑的决策。听觉上,我联想到沉稳的指挥官在战前会议上冷静分析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olproof plan”或“fail-safe strategy”,都强调计划的可靠性和无懈可击。
“万全之策”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传达对计划的信心和期待,同时也提醒我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周全。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
必思一~,方可无虞。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激战,袁绍派人去寻求刘表的支持。刘表与部将韩嵩、刘先商量。他们纷纷表示要支持曹操,认为袁绍没有实力。目前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静观形势的发展。韩嵩则认为归附曹操可以荣华富贵,是一个万全之策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全】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全,完也。 、 《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