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2:35
“三摩钵提”是一个梵文词汇,音译自Samaṇapati,意为“沙门的领袖”或“僧团的领导者”。在**语境中,它通常指一位高级僧侣或修行者的领导者,负责指导和管理僧团的事务。
在文学和经典中,“三摩钵提”经常出现在描述僧团组织和管理的段落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在与相关的讨论或学术交流中。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研究,这个词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同义词“僧团领袖”和“修行导师”都强调了领导和管理的角色,但“三摩钵提”更具体地指向**僧团的最高领导者。反义词则强调了在僧团中的不同地位和经验水平。
“三摩钵提”源自梵文Samaṇapati,其中“Samaṇa”意为“沙门”或“修行者”,“Pati”意为“主人”或“领导者”。随着**的传播,这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有所演变,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三摩钵提”是一个尊贵的称号,代表着高度的修行成就和道德权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反映了僧团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系。
“三摩钵提”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权威和智慧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僧侣,以及他们对教义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著名的三摩钵提的演讲,他的智慧和慈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摩钵提”:
在静谧的山林中, 三摩钵提的智慧如晨曦般温暖, 引导着迷途的灵魂, 走向光明的彼岸。
想象一位三摩钵提在寺庙中讲经,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周围是虔诚的僧众。这个场景可以带来一种宁静和庄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或文化中,类似的领导者可能有不同的称谓,如教的“主教”或伊斯兰教的“*”。这些称谓在各自的体系中都代表着领导和权威。
“三摩钵提”这个词汇在*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也象征着智慧和慈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实践。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摩】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
3.
【钵】
(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引证】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钵足矣。
【组词】
钵盂、 钵多罗
4.
【提】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提,挈也。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 、 明·魏禧《大铁锥传》-一贼提刀。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椊下提殴之。 、 《聊斋志异·促织》-提竹筒丝笼。
【组词】
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 提举
1. 【三摩】 三昧; 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