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4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45:22
“无可争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争议或辩论的余地。它用来形容某个观点或事实非常明确、确凿,不容置疑或反驳。
在文学作品中,“无可争辩”常用于强调某个情节或人物行为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个事实或观点的绝对认同。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科学等,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经过严格验证的事实或结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强调程度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概念。
“无可争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无可”和“争辩”两个词组合而成,表达的意思也相对直白。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文化中,“无可争辩”常用于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不可辩驳性,这与人重视事实和证据的文化传统有关。在社会交流中,这个词也常用于强调权威性和说服力。
“无可争辩”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结论。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权威和真理的尊重和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使用过“无可争辩”这个词,用来强调某个研究结论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的轨迹无可争辩,时间的河流永不停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法庭审判的画面,法官的判决书上写着“无可争辩”,强调判决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宣判声,庄重而严肃。
在英语中,“无可争辩”可以对应为“indisputable”或“incontrovertible”,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用于强调事实的不可辩驳性。
“无可争辩”这个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强调了事实的确定性,还传达了一种权威和说服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观点和论据,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尤无可置辩矣。
我们应该用~的道理说服人,而不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可】
3.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4.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