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3:20
无可厚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它表达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行为或决定给予理解,认为其行为虽然可能不完全正确或理想,但考虑到具体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批评或指责。
在不同的语境中,“无可厚非”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行为的宽容和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复杂心理或行为的合理性。在口语交流中,它用于缓和批评的语气,使对话更加和谐。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讨论中,它可能用于讨论某些行为的可接受性。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适用性,而反义词则强调了行为的不可接受性。
“无可厚非”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广泛。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宽容”,“无可厚非”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它鼓励人们在评价他人时保持宽容和理解,避免过于苛刻的批评。
这个词汇给人以平和、理解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在复杂或困难的情况下,对他人持有同情和宽容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或家人在压力下做出某些决定时,使用“无可厚非”可以表达对其处境的理解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他的选择无可厚非,每一步都沉重如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艰难环境中做出决定的人物,背景是模糊的人群和复杂的背景,表达出选择的艰难和理解的必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derstandable”或“justifiable”,但“无可厚非”更强调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无可厚非”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圆滑和宽容,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和谐与理解的价值观念。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作者的动机~,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
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把西汉分封的各诸侯王降为平民,将周边分封的少数民族王降为侯,句町王不服,就派廉丹和史熊去攻打句町,他们强征民夫加重捐税,都大夫冯英上书劝他不要劳民伤财。王莽罢免了他,后又觉得冯英无可厚非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可】
3.
【厚】
(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 、 《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 、 《素问·王常政大论》-见于厚土。
【组词】
厚土、 厚地、 厚坤、 厚厚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