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1:58
词汇“履汤蹈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履汤蹈火”字面意思是指踏入滚烫的水和跳进烈火之中,形容不顾一切,冒着极大的危险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救助他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极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履汤蹈火”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履霜坚冰至”,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用以形容极端的勇敢和牺牲。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即为了他人或正义可以不惜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激发人们对勇敢和无私的敬仰。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如在自然灾害中救援人员的表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履汤蹈火,只为那一抹晨曦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消防员冲进火场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交响乐来增强这种英勇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意思相近,都是形容不顾一切的勇敢行为。
“履汤蹈火”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勇敢和牺牲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展现出勇气和决心。
复御家不法,其奴仆若履汤蹈火,忤其意者,或鞭之,或刃之。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3.
【蹈】
(形声。从足,舀(yǎo)声。本义:踩,踏)。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引证】
《说文》-蹈,践也。 、 《广雅》-蹈,履也。 、 《孟子》-足之蹈之。 、 《淮南子·原道》。注:“蹑也。”-蹈腾昆仑。 、 《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 、 《资治通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
【组词】
蹈火、 蹈藉、 蹈跃、 蹈冰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