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0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04:05
损兵折将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损失士兵和将领。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遭受重大损失,不仅士兵伤亡惨重,连将领也受到损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斗失败或竞争失利,损失惨重。
在文学作品中,损兵折将 常用来描述战争的残酷和失败后的惨状,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悲剧色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重大损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可以是商业、体育等领域的失败。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具体分析战役的得失。
同义词:伤亡惨重、损失惨重、一败涂地 反义词:大获全胜、凯旋而归、旗开得胜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损失程度和具体情境,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胜利和成功。
损兵折将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但核心意义始终围绕“重大损失”。
在文化中,战争和军事历史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与战争相关的成语如损兵折将 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悲哀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无谓的损失。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重大失败,如商业投资失败、个人健康问题等,提醒自己在决策时要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将损兵折将 融入描述历史战役的诗句中,如:“古战场上的风,吹过损兵折将的哀歌。”
结合战争电影中的场景,如士兵撤退、战场上的哀嚎,可以很好地体现损兵折将 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uffer heavy casualties" 或 "take a heavy toll",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重大损失的意思。
损兵折将 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俺如今领兵与他交战,丞相也枉则损兵折将。
若得太尉早来如此,也不教国家~,虚耗了钱粮。
1.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4.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