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26:49
“损人益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损害他人来使自己获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损人益己”常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或讽刺那些自私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利己主义和道德行为。
同义词:自私自利、利己主义、损公肥私 反义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利人利己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具体情境,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为他人着想或公共利益。
“损人益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和为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因此,“损人益己”这种行为在社会中是被广泛批评的。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鄙视。它让人联想到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人或行为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益的情况,这时可以使用“损人益己”来表达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象皆有道,损人益己非正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堆被破坏的物品旁边,面带得意的笑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讽刺或批评的语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rm others to benefit oneself”,但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成语。
“损人益己”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一个方面,也提醒我们在行为选择时要考虑道德和公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唐朝时期,陆象先少年志高,才华出众,得到当时吏部侍郎吉顼的赏识,评价他为“才望高雅”,推荐他担任洛阳尉。陆象先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为官廉正,不喜欢趋炎附势。他认为为政不能靠刑罚树威,不能干这种损人益己的事
请不要干~的事情。
1.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益】
(会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从皿,从水。“水”已隶变。本义:“溢”的本字。水漫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益,饶也。
4.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