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5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53:30
词汇“庙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出发。
“庙策”字面意思是指庙宇中的策略或计划。其中,“庙”通常指**场所,尤其是供奉神灵的庙宇;“策”则指策略、计划或计策。结合起来,“庙策”可能指的是在庙宇中进行的某种计划或策略,或者与庙宇相关的某种决策。
由于“庙策”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古代庙宇中的某种神秘或神圣的计划。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出现。
“庙策”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庙宇的崇拜和尊重,庙宇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场所,也是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淡出日常语言,只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庙宇常常与神圣、庄严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因此,“庙策”可能被赋予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味,象征着某种超越常人的智慧或决策。
对于我来说,“庙策”带有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庙宇中的智者,以及他们可能制定的深远计划。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与“庙策”相关的经历或故事。这个词汇更多地出现在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尝试这样使用:“庙策深藏古刹中,千年智慧一朝涌。”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庙宇,里面有一位智者在沉思,制定着庙策。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庙宇中的钟声或诵经声。
由于“庙策”是一个非常特定的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庙策”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庙宇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庙】
(形声。从广(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作宗庙尊先祖貌也。-廟,尊先祖貌也。 、 《广雅·释天》-庙祧坛墠,鬼祭先祖也。 、 《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曰寝。 、 《礼记·月令》。注:“前曰庙,后曰寝。”-寝庙必备。 、 《周礼·祭仆》。注:“高祖以下也。始祖曰大庙。”-复于小庙。 、 《礼记·明堂位》。按,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天子明堂。 、 《战国策·齐策四》-庙成。 、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庙在山之西蔍,额曰“惠济”。 、 《搜神记》-至八月朝,诣庙中坐。 、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藏之于庙。
【组词】
少年告庙;庙视道士、 庙主、 庙见、 庙祝、 庙貌、 庙堂、 庙社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