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2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24:40
“毕恭毕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非常恭敬、尊重的样子。其中,“毕”和“恭”都表示恭敬,“敬”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恭敬的程度。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态度上非常谦逊、尊敬,通常用于描述对长辈、上级或重要人物的尊敬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毕恭毕敬”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增强文学形象的立体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举止,如在正式的会议或仪式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务场合,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对权威或规则的尊重。
同义词:
反义词:
“毕恭毕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在古代汉语中,“毕”和“恭”都有恭敬的意思,后来结合成一个成语,用以强调极端的尊敬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因此,“毕恭毕敬”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反映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和礼仪文化。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正式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肃的社交场合或正式的仪式。它也让人想到传统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正式的学术会议上见到过学者们对主讲人毕恭毕敬的态度,这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也展现了学术界的传统礼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学子们毕恭毕敬,向知识的殿堂迈进。”
想象一个古代的宫廷场景,臣子们毕恭毕敬地向**行礼,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古装剧或历史纪录片来视觉化。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的庄重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the utmost respect”或“deferentia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尊敬。
“毕恭毕敬”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尊敬他人的重要性,是语言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体地运用。
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
[韩老六]对于穷人的~的招呼从不理睬,而对于有钱的人,有说有笑。
西周周幽王十分昏庸暴虐,十分宠爱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想尽千方百计并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褒姒一笑,对外得罪各路诸侯,废除原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尽管如此,宜臼写《小弁》诗抒发对父母必恭必敬的心情
1.
【毕】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畢,田网也。 、 《国语·齐语》。注:“掩雉兔之网。”-田守毕弋。 、 《汉书·扬雄传》-其余荷垂天之毕。 、 《论衡·偶会》-耒遭民田之毕。
【组词】
毕戈
2.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3.
【毕】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畢,田网也。 、 《国语·齐语》。注:“掩雉兔之网。”-田守毕弋。 、 《汉书·扬雄传》-其余荷垂天之毕。 、 《论衡·偶会》-耒遭民田之毕。
【组词】
毕戈
4.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