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6:40
感佩交并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感佩”和“交并”两个词组成。其中,“感佩”指的是深深地感激和敬佩,“交并”则表示同时发生或存在。因此,“感佩交并”整体上意味着同时感到深深的感激和敬佩。
在文学作品中,“感佩交并”常用于描述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崇高行为或品质的深刻感受。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书面表达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在专业领域,如教育、领导力或公共服务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贡献的极高评价。
同义词:敬佩不已、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反义词:不屑一顾、漠不关心、忘恩负义
“感佩交并”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是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成语形式。
在**文化中,感恩和敬佩是重要的道德观念。因此,“感佩交并”这个成语在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的正面情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尊敬。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深深敬佩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了一位老兵,他的故事和奉献精神让我感佩交并。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光下,感佩交并,/ 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心灵。/ 他们的光芒,虽不耀眼,/ 却在黑暗中指引前行。”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夕阳下默默地奉献,周围的人带着感激和敬佩的目光。听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首温暖而感人的音乐,如《You Raise Me Up》。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eply grateful and admiring”,虽然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任何文化中都是共通的。
“感佩交并”这个成语在表达深刻情感方面非常有力。它不仅强调了感激之情,还强调了敬佩之情,这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激和敬佩的重要性。
感佩恩私,不知所喻。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佩】
(会意。从人凡巾。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佩,大带佩也。 、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佩。 、 《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共王之服玉佩玉。 、 《楚辞·湘君》-遗余佩兮澧浦。
【组词】
佩玖、 佩玦、 佩珂、 佩衽
3.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4.
【并】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 、 《仪礼·乡射礼》-並行。 、 《礼记·儒行》-並立则乐。 、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 、 《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 、 《诗·齐风·还》-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 《文心雕龙·附会》-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 《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
【组词】
并列;并肩作战;并介、 并夹、 并封、 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