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7:03
感光纸是一种特殊的纸张,它含有感光材料,能够在受到光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从而记录图像。这种纸张通常用于制作照片、X光片或其他需要通过光敏反应来记录信息的场合。
在文学中,感光纸可能被用来比喻记忆或历史的记录,如“他的记忆就像一张感光纸,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在口语中,感光纸可能被提及在讨论摄影或医疗检查时,如“这张感光纸上的图像非常清晰”。
在专业领域,如摄影和医学,感光纸是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的材料和技术。
同义词:光敏纸、感光材料 反义词:非感光纸(指普通纸张,不具备感光性质)
感光纸的词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摄影技术刚刚兴起,人们开始使用含有银盐等感光物质的纸张来制作照片。随着技术的发展,感光纸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改进。
在摄影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感光纸是记录历史和**的重要工具。它见证了人类从模拟到数字图像记录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感光纸可能让人联想到怀旧和经典,因为它与早期的摄影技术紧密相关。它也可能唤起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技术进步的感慨。
在个人生活中,感光纸可能与特定的记忆或**相关联,如家庭相册中的老照片,每一张都是用感光纸制作的,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将感光纸比喻为时间的记录者:
时光如流水, 感光纸记录, 每一刻的瞬间, 永恒的印记。
视觉上,感光纸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的质感,以及显影过程中图像逐渐显现的神秘感。听觉上,可能与暗房中冲洗照片时的水流声和化学药剂的气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感光纸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和用途是相似的。例如,在英语中,感光纸可以称为“photographic paper”。
感光纸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特定的物质和技术,还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和社会的变迁。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
3.
【纸】
(形声。从糸(mì),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本义:纸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者,有致密竹帘荐焉。-纸,絮也,一曰苫也。 、 《后汉书·贾逵传》-[帝]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组词】
纸撚儿、 纸标儿、 纸筋、 纸阄、 纸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