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3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37:45
愤世疾俗(fèn shì jí s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世俗社会感到愤怒和厌恶”。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现实不满,对世俗*惯和价值观持批判态度的人。
愤世疾俗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中,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一个常见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愤世疾俗常常与文人的清高和理想主义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对社会问题持有深刻见解和强烈情感反应的人。
愤世疾俗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深刻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批判和改变社会的人。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励我去思考和行动,以改善我所处的环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愤世疾俗的朋友,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和腐败感到极度不满。他们的批判态度和对改变的渴望激励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变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愤世疾俗:
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我愤世疾俗,
对那虚伪的笑脸,我深感厌恶。
我愿化作清风,吹散这世俗的尘埃,
寻找那片纯净的天空,自由飞翔。
愤世疾俗这个词汇可能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下方的繁华都市,脸上带着深深的忧郁和不满。在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深沉、忧郁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悲怆奏鸣曲。
在英语中,愤世疾俗可以对应于“cynical”或“disillusioned”,这些词汇也表达了类似的批判态度和对社会的不满。然而,愤世疾俗更强调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和对世俗的厌恶,而“cynical”可能更多地指向一种普遍的怀疑态度。
愤世疾俗这个词汇在我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个体对社会的态度和反应,也激励我去思考如何在保持理想主义的同时,有效地参与社会变革。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它在表达复杂情感和思想中的作用。
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疾】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轻微的叫疾。
【引证】
《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也。 、 《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