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5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58:03
愣眼巴睁 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为惊讶、困惑或不知所措而眼睛瞪得大大的,表情呆滞。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某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意外消息时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愣眼巴睁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则更多用于日常对话,形容某人突然的惊讶或不解。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描述心理学或行为学相关的情境。
同义词:目瞪口呆、呆若木鸡、瞠目结舌 反义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反应时各有细微差别,但愣眼巴睁 更强调眼睛的状态和表情的呆滞。
愣眼巴睁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语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纳入标准汉语词汇中。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愣眼巴睁** 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非言语交流的关注,以及对惊讶和困惑情绪的普遍理解。
愣眼巴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讶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超出预期的情况时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街上偶然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当时我愣眼巴睁地看着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他愣眼巴睁,心海翻波。 一瞬的惊讶,永恒的记忆, 在时光的长河中,轻轻荡漾。
愣眼巴睁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那里,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背景是一片模糊的惊讶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突然的沉默或惊讶的吸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ide-eyed" 或 "stunned",但这些词汇没有愣眼巴睁 那么生动和形象。
愣眼巴睁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惊讶和困惑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类的情感反应。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非常重要。
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坐着,呆若木鸡。
1. 【愣】 (楞的异体字)(形声。本义:呆,失神;傻气)。 同本义 。发愣(发呆);愣呆呆(失神的样子);愣神(发呆)。
2.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3.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4.
【睁】
(形声。从目,争声。本义:张开眼睛)。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武行者睁着双眼喝道:“你这厮好不晓道理。”
【组词】
睁眼苫眉、 睁着眼做,合着眼受、 睁着眼跳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