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3:18
词汇“求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求仲”字面意思是指寻求或请求仲(仲在这里可能指中间人、仲裁者或某个特定的人)。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请求某人作为中间人或仲裁者来解决问题。
由于“求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出现在描述请求某人调解纠纷或作为中间人的语境中。
“求仲”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求”表示请求,“仲”可能指中间人或仲裁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其特定的用法而逐渐不再流行。
在古代社会,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中间人或仲裁者来解决纠纷,因此“求仲”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用途。
“求仲”可能给人一种寻求和平、避免直接冲突的联想,带有一定的谦和与智慧的情感色彩。
由于“求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冲突时,寻求第三方调解的策略是普遍适用的。
在创作中,可以将“求仲”用于描述一个场景,其中主角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寻求一个有智慧的中间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由于“求仲”不是一个视觉或听觉上常见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立即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然而,可以想象一个古代场景,其中人们围坐在一起,请求一个**来调解他们的纠纷。
在不同文化中,寻求中间人或仲裁者来解决问题的做法是普遍存在的,但具体的词汇和做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求仲”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历史深度。尽管“求仲”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在处理冲突时寻求和平解决的一种智慧。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