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6:48
“于陵子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源自**古代文献,具体指的是古代一位名叫子仲的人,居住在于陵这个地方。于陵是古代地名,子仲则是人名。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
在文学作品中,“于陵子仲”可能被用来指代古代的隐士或贤人,尤其是在描述古代社会风貌或人物传记时。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因为它过于古老和生僻。
同义词:隐士、贤人、高士 反义词:显贵、权臣、俗人
“于陵子仲”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汉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文化中,隐士形象一直受到推崇,他们被视为道德高尚、超脱世俗的代表。于陵子仲作为隐士的典型,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提到“于陵子仲”,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林、清幽的生活,以及对世俗的超脱。这种联想往往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和理想主义情感。
由于这个词汇的生僻性,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接触到“于陵子仲”。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古文阅读中。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于陵子仲”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代表那些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完善的人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山林隐居的画面,清泉石上流,松风阵阵。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曲或自然声音,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
由于“于陵子仲”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古代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不过,隐士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的隐修士、日本的隐者等。
“于陵子仲”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联想。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在表达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个人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陵】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陵,大阜也。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易·渐卦》-鸿渐于陵。 、 《聊斋志异·促织》-古陵蔚起。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4.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