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4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49:12
词汇“残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残剥”字面意思是指残缺不全或剥落、剥离的状态。它可以用来形容物体因受损或时间流逝而变得不完整或表面脱落。
由于“残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一种凄凉或衰败的景象,如描述古建筑的残剥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文物保护,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描述文物的损坏状态。
“残剥”由“残”和“剥”两个字组成。“残”意味着不完整或剩余,“剥”意味着剥离或脱落。这个词的组合反映了其基本含义,即物体的不完整和表面的剥离。
在**文化中,残剥可能与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有关,常用来表达一种对过往的怀念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残剥”这个词给人一种凄凉和哀伤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衰败和失去,可能引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或对事物不可逆转的改变的感慨。
由于“残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残剥”来描绘一种凄美的景象:
古桥残剥,岁月无声,
石阶斑驳,记忆犹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桥梁,石块残剥,青苔覆盖,给人一种静谧而古老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残破建筑时发出的沙沙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残剥”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物体的损坏或不完整状态来实现。
“残剥”这个词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它能够精确地描述物体因时间或外力作用而变得不完整的状态。在学*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表达多样性的认识,尽管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较少使用。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剥】
[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组词】
剥花生、 剥碗豆、 剥葱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