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57:06
刑事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涉及刑法的犯罪行为,其基本含义是违反法律并可能受到刑事制裁的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刑事犯罪”的使用有所不同:
“刑事犯罪”一词源自拉丁语“crimen”,意为“罪行”,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描述违反刑法的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刑事犯罪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社会中,对某些类型的犯罪可能有更严厉的惩罚,而在其他社会中可能更注重教育和改造。
刑事犯罪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或愤怒。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不公和法律的必要性。
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与刑事犯罪相关的情况,如目击犯罪现场、了解犯罪受害者或参与社区的犯罪预防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街角,刑事犯罪的阴影悄然蔓延,法律的光芒在每个正义的心中闪烁。”
刑事犯罪可能让人联想到警笛声、法庭的庄严氛围或监狱的冷酷环境。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riminal offense”或法语中的“délit péna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代违反刑法的行为。
刑事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它不仅描述了违反法律的行为,还涉及到法律的执行和社会的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掌握法律相关的话题至关重要。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4.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