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3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36:53
刑事处分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人实施的法律制裁措施。它包括但不限于罚金、监禁、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等。刑事处分旨在惩罚犯罪行为,同时具有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法律专业领域,刑事处分是一个核心术语,用于描述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回应。在文学作品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法律与正义的冲突,或者探讨罪与罚的主题。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简化为“判刑”或“处罚”。
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体现在语境和正式程度上,例如“刑事制裁”更常用于法律文件,而“判刑”则更口语化。
刑事处分一词源自**古代法律制度,其中“刑事”指与犯罪相关的法律事务,“处分”则指处理或制裁。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该词汇逐渐标准化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刑事处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它反映了社会对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法律制度的尊重。
该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惩罚和责任的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官和囚犯,以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报道或法律教育接触到刑事处分的概念。例如,了解某人因犯罪被判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法律的铁锤下,刑事处分如影随形, 正义的剑,斩断罪恶的藤。”
刑事处分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庄严场景,法官的锤声,以及囚犯的铁窗。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法律制裁的象征。
在不同文化中,刑事处分的实施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社区矫正,而其他文化可能更侧重于监禁。
刑事处分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回应,也是社会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理解和应用这一词汇,对于法律学*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4.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