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8:35
“比肩皆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肩并肩到处都是”,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多,随处可见。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现象或情况非常普遍,无处不在。
“比肩皆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用来形容事物的普遍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口密集或某种现象的普遍性,反映了人对数量和普遍性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如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中性的,它描述的是一种客观现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形容乞丐或贫困现象的普遍性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现象的普遍性,如“现在健身房比肩皆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比肩皆是,芬芳满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人群肩并肩地走在繁忙的街道上。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首描述热闹市集的乐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where you look”或“as common as di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普遍性的概念。
“比肩皆是”这个成语在描述普遍性方面非常有力,它简洁而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的无处不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株,比肩皆是。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肩】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 、 《尔雅》-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 、 《仪礼·少牢礼》-肩臂臑。 、 《庄子·养生主》-肩之所倚。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并肩手相接。
【组词】
肩巴、 肩甲、 肩磨、 肩排
3.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