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4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3:54
比肩接踵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多,拥挤不堪,或者形容人们紧密相连,连续不断。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三》:“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后来逐渐演变成“比肩接踵”,用来形容人群的密集和连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节庆或重大活动时的人群聚集,反映了人对热闹和集体活动的喜爱。
这个成语给人以热闹、繁忙的印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喜庆、市场的喧嚣或是人群的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亲眼见到比肩接踵的场景,那种热闹和喜庆的气氛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比肩接踵的人群中,每个人的笑脸如春花绽放。”
想象一下,人群中每个人的脚步声、笑声和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packed like sardines”(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虽然形象不同,但都传达了人群密集的概念。
比肩接踵 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人群的密集,也反映了社会活动的热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肩】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 、 《尔雅》-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 、 《仪礼·少牢礼》-肩臂臑。 、 《庄子·养生主》-肩之所倚。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并肩手相接。
【组词】
肩巴、 肩甲、 肩磨、 肩排
3.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4.
【踵】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 、 张衡《东京赋》-踵二皇之遐武。 、 《庄子·德充符》-踵见仲尼。 、 《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有司靡踵。 、 《后汉书·皇后纪》注-踵,迹也。 、 《六韬·均兵》-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踵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
【组词】
踵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