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3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33:58
战国七雄 是指**历史上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七个主要诸侯国,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相互争霸,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了秦朝。
在文学作品中,“战国七雄”常被用来描述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斗争,如《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激烈的局面或多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用于学术研究和讨论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动态。
同义词:七雄、战国诸侯、战国列强 反义词:统一、和平、安定(这些词汇与战国七雄所代表的战乱和分裂状态形成对比)
“战国七雄”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历史,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描述,也可以用来比喻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
在文化中,战国七雄代表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即诸侯割据、战争频繁。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
提到“战国七雄”,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策略、英雄和悲剧。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历史的好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可能带来对战争和分裂的反思。
在历史学*中,我经常遇到“战国七雄”这个词汇,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动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曾用这个词汇来比喻现代社会中的激烈竞争。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战国七雄争霸日,英雄辈出风云起。秦王一统天下梦,历史长河波澜急。”
观看关于战国时期的电视剧或电影,如《大秦帝国》,可以提供视觉联想。听古代战争的音乐,如古筝或琵琶演奏的战曲,可以提供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战国七雄”的词汇,但类似的历史时期和多国争霸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如古希腊的城邦战争。
“战国七雄”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提供了一个比喻现代竞争环境的框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比喻能力。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4.
【雄】
(形声。从隹(zhuī),厷(gōng)声。从隹,与鸟有关。本义:公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雄,鸟父也。 、 《诗·小雅·正月》-谁知鸟之雌雄。 、 《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 、 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组词】
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