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41:14
词汇“亡人自存”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表达。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亡人自存”字面意思是指死去的人自己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观念虽然表面上看似消失或被遗忘,但实际上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影响着后人或现实。
“亡人自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持久影响力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历史和传统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因此,“亡人自存”这个成语强调了即使个体或事物消失,其影响和价值仍然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得以延续。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深沉和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连续性。它提醒我们,即使个人或事物不复存在,其精神和影响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未来。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虽然已经不在我们生活中,但仍然以某种形式影响我们的亲人或前辈。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亡人自存”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对他们影响的认可:
春风拂过旧时庭,
亡人自存影未停。
思念如潮涌心头,
岁月悠悠情未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村庄或历史遗迹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亡人自存”的意境。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演奏,来增强这种历史和传统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死而不朽”或“永垂不朽”,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表达的含义相似,都是指即使个体消失,其影响或精神仍然存在。
“亡人自存”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尊重和珍惜历史,认识到即使个体或事物消失,其影响和价值仍然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
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