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0:36
词汇“守徼”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守徼”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守徼”的字面意思是守卫边界或边疆。其中,“守”指的是守卫、守护,“徼”指的是边界、边疆。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军队或官员守卫国家边界的职责和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守徼”常出现在描述战争、边疆防御的语境中。例如,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可以看到关于将领守卫边疆的记载。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描述历史**或古代军事活动时,仍可能出现。
“守徼”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古文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边疆的安全是国家的重要事务。因此,“守徼”一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边疆防御的重视,以及将领和士兵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守徼”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将领和士兵们为国家安全而奋斗的英勇形象。它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边疆的辽阔。
在现代生活中,“守徼”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军事话题或边疆问题时,可以用来表达对古代边疆防御的敬意和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守徼”来营造一种历史和边疆的氛围:
边关月冷,守徼人孤,
千年烽火,一梦如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边疆的景象,如长城、烽火台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笛子等,来营造一种古代边疆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守徼”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guard the frontier”或“defend the border”。
“守徼”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古代*对边疆防御的重视,以及将领和士兵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古雅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徼】
招致。
【引证】
《国语》-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
【组词】
徼怨、 徼祸、 徼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