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48:42
“守庚申”是一个源自*道教传统的词汇,主要指的是在农历每月的庚申日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守夜仪式。这一俗起源于道教对庚申日的特殊信仰,认为庚申日是鬼神活动频繁的日子,因此需要通过守夜来避免邪灵的侵扰,保护自身的平安。
在文学作品中,“守庚申”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神秘或超自然的氛围,增强故事的神秘色彩。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于讨论传统*俗或活动。在专业领域,如学或民俗学,它可能被用作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同义词:守夜、守灵、守岁 反义词:忽视、忽略、不重视
“守庚申”一词源自道教的庚申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俗逐渐融入民间文化,成为一种传统俗。在现代,虽然这一*俗的实践者减少,但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仍然被学者和爱好者所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庚申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因此通过守庚申来避免邪灵的侵扰,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和健康的追求。这一俗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守庚申”这一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神秘、古老和传统,带来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可能会在庚申日参与或观察守庚申的仪式,体验这一传统*俗,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守庚申”融入对夜晚和星空的描绘,营造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庚申之夜,星辰闪烁,
守夜之人,心怀敬畏。
古老仪式,传承至今,
祈愿平安,远离邪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庚申夜守夜仪式的画面,人们围坐在一起,烛光摇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笛子演奏的曲目,增强对这一传统*俗的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守夜或避邪俗,如西方的万圣节前夜,人们也会进行一些活动来驱赶邪灵。这些俗虽然在形式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平安和健康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守庚申”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道教信仰。这一词汇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也激发了对传统俗的尊重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内涵和表达的深度。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庚】
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引证】
《说文》-庚,位西方。 、 《易·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 《尔雅》-太岁在庚日上章,月在庚曰窒。 、 《淮南子》-其日庚辛。 、 《史记》-秋,日庚、辛。
又以配五行。
【引证】
《淮南子·天文》-庚辛申酉,金也。
3.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