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5:13
庙貌(miào mào)这个词汇在中文里指的是庙宇的外观或形象。它通常用来描述**建筑的庄严、神圣或者其给人的整体印象。
在文学作品中,“庙貌”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场景,传达一种氛围,或者象征某种精神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讨论建筑或文化遗产时,它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研究中,“庙貌”可能被用来具体分析庙宇的设计和象征意义。
同义词:庙宇、寺庙、神殿 反义词:无(因为“庙貌”特指**建筑的外观,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庙貌”一词由“庙”和“貌”两个字组成。“庙”指**建筑,“貌”指外观或形象。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庙宇不仅是活动的场所,也是社区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此,“庙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外观,它还代表了人们对**和传统的尊重。
提到“庙貌”,我联想到的是宁静、庄严和神圣。这种联想可能源于对**建筑的普遍印象,以及它们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参观不同地区的庙宇时,我总是被它们的庙貌所吸引,无论是精美的雕刻还是宏伟的建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庙貌”:
晨曦中,庙貌如画, 金光洒满古老的瓦。 心灵在此得到净化, 岁月静好,信仰永存。
想象一座古老的庙宇,它的庙貌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闭上眼睛,你可以听到远处钟声的回响,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气息。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教的寺庙或教的教堂,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这些建筑的外观和氛围,如“temple facade”或“church architecture”。
通过对“庙貌”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描述*建筑时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词汇,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1.
【庙】
(形声。从广(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作宗庙尊先祖貌也。-廟,尊先祖貌也。 、 《广雅·释天》-庙祧坛墠,鬼祭先祖也。 、 《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曰寝。 、 《礼记·月令》。注:“前曰庙,后曰寝。”-寝庙必备。 、 《周礼·祭仆》。注:“高祖以下也。始祖曰大庙。”-复于小庙。 、 《礼记·明堂位》。按,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天子明堂。 、 《战国策·齐策四》-庙成。 、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庙在山之西蔍,额曰“惠济”。 、 《搜神记》-至八月朝,诣庙中坐。 、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藏之于庙。
【组词】
少年告庙;庙视道士、 庙主、 庙见、 庙祝、 庙貌、 庙堂、 庙社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