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9:3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9:32:33
灰头土脸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脸和头发上沾满了灰尘,显得非常脏。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因为工作或某种活动而弄得很脏,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这个人可能因为辛苦劳作或遭遇不幸而显得狼狈不堪。
在文学作品中,灰头土脸 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后的形象,增强了故事的情感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显得非常狼狈或不整洁。在专业领域,如建筑或矿业,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工人的日常状态。
同义词:脏兮兮、狼狈不堪、蓬头垢面 反义词:干净利落、整洁大方、光鲜亮丽
灰头土脸 这个词汇源于**北方的口语,最初可能用来形容农民或工人在劳作后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描述人因各种原因而显得不整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灰头土脸** 常常与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联系在一起,但也可能被用来嘲笑或贬低那些因为生活艰辛而显得不整洁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生活而辛勤工作的人们。它也让我联想到自然和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建筑工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工作后,个个灰头土脸,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灰头土脸的他们, 在烈日下默默耕耘, 每一粒汗水, 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看到灰头土脸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尘土飞扬的工地,听到工人们的交谈声和工具的敲击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overed in dust and dirt" 或 "looking disheveled",但这些表达没有灰头土脸这个词汇所带有的特定文化和情感色彩。
灰头土脸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的态度和文化价值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理解他人的经历。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我怕万一搞得~,对你不好交代。”
1.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4.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