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1:54
“与草木俱灰”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与草木一同化为灰烬。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灾难或极端情况下,一切生命和物质都被毁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幸免。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极端自然现象后的荒凉景象,强调一切生机都被摧毁。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种彻底的失败或毁灭性的打击。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环境科学中,可能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同义词:灰飞烟灭、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反义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与草木俱灰”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极端灾难后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彻底的毁灭和无生机。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联系在一起,强调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无情。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珍惜和平与环境。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荒凉、绝望和无助。它可能影响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彻底的失败或失去,如一次重大的投资失败或一段关系的结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场大火后,
森林与草木俱灰,
曾经的绿意,
如今只剩灰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大火烧毁的森林,灰烬覆盖大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凉的音乐,如萧邦的《葬礼进行曲》,来增强这种毁灭性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duced to ashes”或“wiped out”,都强调了彻底的毁灭和无生机。
“与草木俱灰”这个词汇深刻地描绘了极端灾难后的景象,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无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古来贤豪,不遭与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者,可胜咤哉!
既为男子,忍~。
1. 【与】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4.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5.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
1. 【草木】 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指荒野; 亦作"艹木"。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