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06:20
词汇“民行”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独立词汇,它通常不是一个固定的词组或短语。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民”和“行”,并探讨它们组合在一起可能表达的意义。
结合起来,“民行”可能指的是民众的行为或行动,或者是指与民众相关的某个行业或领域。
由于“民行”不是一个固定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显。它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其意义取决于上下文。
在文化中,“民”强调的是普通百姓,而“行”则强调行动或行为。因此,“民行”可能与民众的集体行动、社会或日常行为有关,反映了社会对民众行为的关注。
提到“民行”,可能会联想到民众的团结、社会责任感或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它可能带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强调民众的力量和行动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提到“民行”,可能是指参与社区活动或关注民众的集体行动,如参与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民行”来表达对民众行为的赞美,如:“民行如春风,温暖大地每一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民众在参与某项社会活动,如植树、清洁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鼓舞人心的音乐,来表达民众行动的活力和热情。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民行”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people's actions”或“civil actions”。
“民行”作为一个组合词汇,其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强调民众的行为或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对民众行为的关注和理解。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性,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