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27:58
词汇“[民词]”在您的提问中并未明确给出,因此我将假设“民词”是一个泛指民间词汇或俗语的概念来进行分析。如果“民词”是一个特定词汇,请提供具体词汇以便进行准确分析。
“民词”通常指的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词汇,它们可能源自民间故事、习俗、方言或日常生活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反映了普通民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
民词的词源往往与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词可能会被吸收进标准语言中,而有些则可能逐渐消失。
民词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们承载着特定社群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在社会变迁中,民词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动态发展。
民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童年或特定生活经历的回忆。它们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形象,能够激发听者的共鸣。
在个人生活中,民词的使用可以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和深度。例如,在与家乡的朋友交谈时,使用一些家乡的民词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诗歌创作中,民词可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韵味和地方特色。例如,使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词来描绘风景或表达情感。
民词往往与特定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相联系,如某些方言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特定的地域风光或音乐旋律。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民词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各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民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民词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