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1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14:09
“安民济物”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安民”和“济物”两个词组成。其中,“安民”指的是使民众安定,生活平稳;“济物”则意味着救助物品或帮助他人。结合起来,“安民济物”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救助物资或提供帮助来安定民众,使社会和谐稳定。
在文学作品中,“安民济物”常用来描述君主或官员的仁政,强调其对民众的关怀和救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福利、慈善活动或政府政策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或公共管理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政策效果和社会影响。
同义词“救民于水火”强调在危难时刻救助民众,而“济世安民”则更侧重于通过广泛的社会政策来安定民众。反义词“残民以逞”和“祸国殃民”则表达了与“安民济物”相反的负面行为,即伤害民众和国家。
“安民济物”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安民济物”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强调君主或官员应当关心民众的福祉,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民众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评价政府的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民众。
“安民济物”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关怀、救助和和谐的社会氛围。它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实际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感受到“安民济物”的实际意义。通过帮助邻里解决实际问题,我体会到了这个词汇所蕴含的深层次社会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安民济物”:
春风拂面暖人心,
安民济物显仁心。
点滴善行汇成海,
和谐社会共筑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志愿者在寒冷的冬日分发温暖的衣物和食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安民济物”的温暖和关怀。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馨、舒缓的旋律,如钢琴曲,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lp the needy”或“provide relief to the peop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通过提供帮助来改善民众的生活。
通过对“安民济物”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社会和政治语境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是对政府或个人行为的评价标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的重要理念。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个词汇,以传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