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4:39
安放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将某物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使其稳定或得到妥善处理。基本含义包括安置、摆放、处理等。
“安放”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安”和“放”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安”常指安定、稳定,“放”指放置、放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放”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安放”常与尊重、秩序和和谐相关联。例如,在传统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精心安放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安放”一词给人以稳定、有序的感觉,常与平静、安宁的情感相关联。在心理上,妥善安放物品也能带来一种满足感和秩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安放”来指导孩子整理玩具和书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在诗歌中,可以将“安放”融入到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
晨曦微露,我将心灵的宁静安放在这片翠绿的山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安静的房间里,轻轻地将一本书安放在书架上,周围是柔和的光线和宁静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轻的脚步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
在英语中,“安放”可以对应为“place”或“set”,但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和语境上可能与“安放”有所不同。例如,“place”更侧重于位置,而“set”可能更侧重于固定或设定。
“安放”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动作,还常带有情感和文化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安放”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