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5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51:16
创新型国家 这一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推动国家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的国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政策、制度、文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创新,使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不同语境下,“创新型国家”这一词汇的使用有所不同:
同义词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可能各有侧重,如“科技强国”更侧重科技实力,“创新驱动型国家”则强调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反义词则指那些发展模式较为传统或依赖特定资源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这一词汇的流行反映了全球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提升。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创新型国家”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在一些发展**家,这一词汇可能象征着对现代化和西方模式的追求;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它可能更多地关联到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
这一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它激发人们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态度,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创新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政策讨论或教育讲座中遇到这一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在诗歌中,可以将“创新型国家”比喻为一位勇敢的探险者,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引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城市,高楼大厦与绿色公园交织,象征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科技创新的背景音乐,充满活力和动感。
在不同语言中,“创新型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表达,但其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那些通过创新实现国家发展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这一词汇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更是一个激励性的目标。它提醒我们创新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在个人和集体层面追求创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对话,促进跨文化交流。
1.
【创】
始造。
【引证】
《广雅》-创,始也。 、 《国语·周语》。注:“造也。”-以创制天下。 、 《孟子》-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 顾炎武《复庵记》-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组词】
首创;草创;创行、 创垂、 创基、 暂创一室;创造、 创建
惩治。
【引证】
《书·益稷》。传:“惩也。”-矛创若时。 、 《汉书·冯奉世传》。注:“谓惩惧也。”-羌虏破散创艾。
【组词】
创惩
2.
【新】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
【引证】
《说文》-新,取木也。 、 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
3.
【型】
(形声。从土,刑声。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的叫模,用竹做的叫范,用泥做的叫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侀-型,铸器之法也。 、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水曰准,曰法;木曰模,竹曰笵;士曰型。 、 《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 、 谢灵运《命学士讲书》-凝土亦能型。
【组词】
纸型;剂型;砂型;造型;铸型;模型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5.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