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2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21:07
声迹: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声音的记录或痕迹。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录音、声音的物理痕迹,或者在文学作品中,声音留下的印象或记忆。
声迹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相对较新,可能是由“声音”和“痕迹”两个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用于描述声音的记录或影响,但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
在数字媒体和音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声迹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在法律证据、电影制作中发挥作用,也在个人记忆和情感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
声迹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家庭录音、珍贵的回忆或是紧张的法庭场景。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声音的情感反应,如怀旧、紧张或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声迹可能与个人经历相关,如保存的家庭录音带、重要的电话录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个人情感和记忆的重要部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片声迹的海洋里,我听见了岁月的低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段老录音带的图像,唤起对过去声音的回忆;结合音乐,可以是一段怀旧的旋律,让人联想到那些被记录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undtrack”或“audio trace”,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声迹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声音记录,也触及情感和记忆的深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