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24
声闻乘(Shēngwén Chéng)是术语,特指小乘中的一个修行层次。在**中,“声闻”指的是通过听闻佛陀的教诲而获得觉悟的弟子,“乘”则比喻为达到解脱的交通工具或途径。声闻乘的修行者主要追求个人的解脱,通过遵循佛陀的教诲和戒律,最终达到阿罗汉果位,即彻底解脱生死轮回。
在经典和学术文献中,“声闻乘”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区分不同的修行路径。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个人的修行历程或精神追求。在口语中,除非是在特定的**或学术讨论中,否则这个词汇不太常见。
“声闻乘”一词源自梵文“śrāvaka-yāna”,其中“śrāvaka”意为“听众”或“弟子”,“yāna”意为“车辆”或“途径”。随着从印度传入,这个词汇被翻译并融入汉语中,成为**术语的一部分。
在文化中,声闻乘代表了早期的一种修行方式,强调个人通过听闻和实践佛陀的教诲来达到解脱。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的历史发展或不同教派之间的差异。
对于徒或对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声闻乘”可能唤起一种对传统和纪律的尊重感。对于非**徒,这个词汇可能显得抽象和难以理解,可能引发好奇或困惑。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参与**相关的活动或研究,可能会遇到“声闻乘”这个词汇,用于讨论或学***的不同修行方法。
在诗歌中,可以将“声闻乘”比喻为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
沿着声闻乘的轨迹,
我寻找那片寂静的海洋,
在佛陀的教诲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位僧侣在静谧的寺庙中冥想,周围是古老的佛经和宁静的氛围。在听觉上,可能是寺庙中悠扬的钟声和诵经声,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声闻乘”可能被翻译为“Śrāvaka Vehicle”或“Hīnayāna”,这些词汇在西方研究中使用,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术语的理解和翻译。
通过对“声闻乘”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中不同修行路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术语,也反映了人类对精神追求的不同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专业术语对于深入探讨相关主题至关重要。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
3.
【乘】
用以指车兵。
【引证】
《左传》-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引证】
《孟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组词】
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