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2:26
词汇“[声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拟声词”的简称,因为“拟声词”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词汇类别,用于模拟声音或自然现象的声音。以下是对“拟声词”的分析:
拟声词是用来模拟声音的词汇,它们通过声音的模仿来表达或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拟声词可以是动物的叫声、物体的撞击声、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拟声词的词源通常是直接模仿自然声音的结果。随着语言的发展,拟声词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以适应新的声音和表达需求。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拟声词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汉语中的拟声词“咕噜咕噜”可能与英语中的“gurgle”相对应。
拟声词往往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如“轰隆隆”的雷声可能让人感到震撼或恐惧,而“叮咚”的门铃声则可能带来期待或惊喜。
在日常生活中,拟声词可以用来描述或模仿周围的声音,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诗歌或故事中,拟声词可以用来创造特定的氛围或情绪,如在描述一场暴风雨时使用“呼啸”、“轰鸣”等拟声词。
拟声词往往能激发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听到“咔嚓”声可能会联想到断裂的画面,或听到“叮铃铃”声可能会想到清脆的铃声。
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拟声词可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文化和环境的特色。例如,日语中的拟声词非常丰富,且有特定的书写方式。
拟声词是语言中一个有趣且实用的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增强交流的情感色彩。在学习语言时,理解和运用拟声词可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