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43:01
“怨啼鹃”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怨”、“啼”和“鹃”三个字组成。其中,“怨”表示怨恨、不满;“啼”表示哭泣、鸣叫;“鹃”指的是杜鹃鸟,一种在文学中常与哀怨、离别等情感联系在一起的鸟类。因此,“怨啼鹃”字面意思是指杜鹃鸟发出哀怨的啼叫声,常用来比喻悲伤、哀怨的情感或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怨啼鹃”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例如,在古典诗词中,杜鹃鸟的啼叫往往与离别、思乡、失恋等主题相关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它仍然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同义词:哀鸣、悲啼、泣血
反义词:欢鸣、笑语、喜鹊
“怨啼鹃”这个词汇的形成与杜鹃鸟的生物*性和文化象征有关。杜鹃鸟的啼叫声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哀怨的情感色彩,因此“怨啼鹃”这个词汇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杜鹃鸟常被视为哀怨、离别的象征。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怨啼鹃”这个词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
“怨啼鹃”这个词汇往往带给人一种悲伤、哀怨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孤独、失落的情境,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个人的写作或表达中,我可能会使用“怨啼鹃”这个词汇来描述一种深沉的悲伤或哀怨的情感,尤其是在创作诗歌或短篇故事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怨啼鹃声,穿透寂静的林间。
思念如潮,涌上心头,
在这无边的黑暗中,寻找一丝温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森林中杜鹃鸟啼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哀伤的氛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哀歌,来增强“怨啼鹃”带来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文化中,杜鹃鸟(cuckoo)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常与疯狂、混乱联系在一起。这与“怨啼鹃”在中文中的哀怨象征有所不同。
“怨啼鹃”这个词汇在中文文学和艺术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杜鹃鸟啼叫的词汇,更是一个能够唤起人们深沉情感和联想的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3.
【鹃】
(形声。从鸟,肙(yuān)声。本义:鸟名,即杜鹃)又名郭公、杜宇、布谷、子规。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代孵,吃毛虫,是益鸟。
【组词】
鹃血、 鹃魂、 鹃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