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0:41
“儿啼”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婴儿或小孩的哭泣声。它通常用来描述婴幼儿因为饥饿、不适、害怕或其他原因而发出的哭声。
“儿啼”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儿”(指小孩)和“啼”(指哭泣)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儿啼”的描述,至今其基本含义未发生太大变化。
在**文化中,“儿啼”常常与家庭的温馨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新生儿到来的象征,也是父母责任的开始。在某些传统观念中,儿啼还被认为是家庭和谐的标志。
“儿啼”这个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纯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育儿艰辛的感慨。它既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深夜听到邻居家婴儿的儿啼声,那种无助和需要安抚的声音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不易。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儿啼”:
晨曦微露,儿啼声起,
新生命在晨光中轻轻摇曳。
母亲的怀抱,温暖的港湾,
在儿啼中,爱意绵绵。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婴儿床上,婴儿的儿啼声在房间中回荡,母亲温柔地抱起孩子,轻轻摇晃,试图安抚。这样的场景不仅视觉上温馨,听觉上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by's cry”或“infant's wail”,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婴儿哭泣的概念。不同文化中,对婴儿哭泣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这是婴儿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儿啼”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词汇,更是连接文化、情感和生活的桥梁。在未来的语言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词汇,以丰富我的表达和理解。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