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38:21
“望帝啼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字面意思是指古代蜀国的君主望帝因思念故国而悲啼,化为杜鹃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思念或悲伤至极而发出的哀鸣。
在文学作品中,“望帝啼鹃”常被用来描绘深切的思乡之情或无法挽回的悲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讲述历史故事或表达深沉情感时,仍会被引用。
“望帝啼鹃”源自《华阳国志》中的传说,讲述了蜀国君主杜宇因思念故国而化为杜鹃鸟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切的悲伤和思念。
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常被视为哀愁和思念的象征。因此,“望帝啼鹃”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人对故乡和过去的深厚情感。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一种深沉的哀愁感,联想到那些因思念而无法释怀的情感。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异乡漂泊的人,心中总有一份对故乡的牵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听到一位老人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他用“望帝啼鹃”来形容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成语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望帝啼鹃声,穿越千年的思念,在月光下轻轻回响。”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孤独的旅人站在山巅,望着远方的故乡,耳边仿佛传来杜鹃鸟的哀鸣声,这幅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感可能通过“swan song”(天鹅之歌)来表达,象征着最后的哀歌或告别。
“望帝啼鹃”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载体。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对故乡和过去的深厚情感,也启发我在表达深沉情感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文化符号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相传战国时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他为蜀国治理水患立下大功,急流勇退后禅位给臣子,自己则退隐居住在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到春天时昼夜不停地悲鸣,其啼声非常的凄切,直到口中吐血为止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3.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4.
【鹃】
(形声。从鸟,肙(yuān)声。本义:鸟名,即杜鹃)又名郭公、杜宇、布谷、子规。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代孵,吃毛虫,是益鸟。
【组词】
鹃血、 鹃魂、 鹃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