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23:1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23:14:21
“人琴俱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琴都消失了,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同时失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去世或某物消失的深切哀悼和遗憾。
“人琴俱亡”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人琴俱亡,哀哉!”原指人和琴都已不在,后引申为人才或美好事物的丧失。
在**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杰出人才的珍惜和怀念。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沉的哀伤和遗憾,让人联想到失去重要人物或珍贵物品的悲痛。它唤起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亲眼目睹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去世,他的离世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琴俱亡”的含义,那种失去艺术灵魂的空虚感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忆往昔,人琴俱亡,空留余音绕梁。”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孤独的艺术家坐在空荡的舞台上,手中握着断弦的琴,四周寂静无声,这种场景完美地诠释了“人琴俱亡”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loss of a maestro”或“A void left by a geniu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失去杰出人才的哀悼。
“人琴俱亡”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失去的哀悼,也是对美好事物和人才的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人才和艺术的尊重。
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颇劳梦寐。
王献之与王徵之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在老年兄弟都患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徵之的家人封锁消息,他坚持要去找王献之,在他的灵床上坐下,要弹奏几曲不成调子,就举琴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悲痛得昏死过去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琴】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 、 《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组词】
琴史、 琴书、 琴床、 琴柱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