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2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22:13
“人琴两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琴都已不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去世后,与其相关的物品或技艺也随之消失,强调了某人与其特定技艺或物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人琴两亡”常用来表达对某位艺术家或音乐家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技艺失传的遗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谈论文化遗产或个人技艺的传承时,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音乐、艺术史或文化遗产保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人琴两亡”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技艺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特定的文化或艺术领域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在**文化中,技艺的传承被视为非常重要。因此,“人琴两亡”这个成语强调了技艺传承的断裂和对文化遗产的损失。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哀伤和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失去珍贵技艺或文化遗产的情景。它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和文化遗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木匠,他的独特木工技艺随着他的去世而失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琴两亡”的含义,也让我更加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岁月如梭逝,人琴两亡悲。
古艺随风去,唯余叹息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艺术家坐在空荡的工作室中,他的琴静静地放在一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音乐中,一段悠扬的古琴曲,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消逝,留下无尽的寂静。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找到。例如,英语中可能会用“the loss of a mast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大师去世后,其技艺或作品也随之消失。
“人琴两亡”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技艺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警示,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和文化遗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予羸老矣,伤心几何。人琴两亡,命也命也。
丹壑非昔,~,惟旧之怀,有深追悼。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琴】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 、 《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组词】
琴史、 琴书、 琴床、 琴柱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