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0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6:00:28
“人琴俱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和琴都不在了,比喻人去世,也比喻事物消失或不复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哀悼和怀念。
在文学作品中,“人琴俱逝”常用于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在描写音乐家或琴艺高超的人去世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交流中,它能够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史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个时代的结束或某个艺术家的逝世。
同义词: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反义词:人琴俱在、人琴俱存
“人琴俱逝”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演变而来,用以表达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哀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也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失去。
在传统文化中,琴被视为高雅艺术的象征,与文人的修养和情感表达紧密相关。因此,“人琴俱逝”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对逝去的人的哀悼,也是对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的怀念。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的哀伤和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无法复返的时光和人物,以及随之而来的空虚和失落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位长辈的葬礼时听到这个成语,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族历史的断裂和传统的消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忆往昔,
人琴俱逝,空余恨。
琴弦断,心亦碎,
夜深人静,泪满襟。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孤独的老人坐在空荡的房间里,手中抚摸着一把古老的琴,琴弦已断,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哀伤的氛围。听觉上,我联想到一段悲伤的琴曲,琴声悠扬却又带着无尽的哀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ne with the wind”,虽然它更多指的是随风而逝,但也有一种无法挽回的失去的意味。
“人琴俱逝”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深度。
人琴俱逝,赏音阒然。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琴】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 、 《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组词】
琴史、 琴书、 琴床、 琴柱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逝】
(形声。从辵(chuò),折声。本义:去;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逝,往也。 、 《广雅》-逝,行也。 、 《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逝。 、 《论语·子罕》-君子可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