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5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58:51
“残伤”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身体或精神上的严重伤害,通常指因事故、战争、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永久性损伤。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伤,使得受影响的部分或整体功能受损。
在文学中,“残伤”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悲惨经历,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法律,它可能指具体的伤害类型或法律定义的伤害程度。
同义词中,“伤残”更侧重于因伤害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创伤”则更多指心理或情感上的伤害,“损伤”是一个更通用的词,可以指任何程度的伤害。反义词则强调完整无缺的状态。
“残伤”由“残”和“伤”两个字组成。“残”字古汉语中指剩余、不完整,“伤”字指伤害。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强调了伤害的严重性和持久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描述战争或灾难后的惨状。
在文化中,“残伤”常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这些**的深刻记忆和反思。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讨论工伤、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
“残伤”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痛苦和不幸。它可能引发对受害者同情和关怀的情感反应,也可能激发对预防此类伤害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或个人经历接触到“残伤”这个词,比如报道中的交通事故或工作伤害。这些实例让我们意识到预防和保护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场无情的风暴后,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残伤,如同被岁月侵蚀的古城墙。”
视觉上,“残伤”可能让人联想到医院病房、残疾人辅助设备等图像。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救护车的警报声或医生的严肃话语。
在英语中,“残伤”可以对应为“disability”或“injury”,但这些词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Disability”更侧重于功能障碍,而“injury”则是一个更中性的词,指任何程度的伤害。
“残伤”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伤害的态度和应对。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语言的情感和文化的内涵。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