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3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38:13
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是一个中亚国家,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部,北接吉尔吉斯斯坦,西邻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阿富汗,东与**接壤。塔吉克斯坦是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地,首都为杜尚别。
在不同语境下,“塔吉克斯坦”可能指代:
“塔吉克斯坦”一词源自“塔吉克”(Tajik),意指塔吉克族人,而“斯坦”(-stan)是波斯语后缀,意为“地方”或“国家”。因此,“塔吉克斯坦”字面意思为“塔吉克人的地方”。
塔吉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诗歌、音乐和手工艺。该国的社会背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苏联时期的遗留影响。
提到塔吉克斯坦,可能会联想到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情感上可能带有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个人可能在与中亚相关的学术研究、旅游经历或国际交流中遇到“塔吉克斯坦”这一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将塔吉克斯坦的自然景观融入诗句,如:
在塔吉克斯坦的群山之巅, 白雪覆盖着古老的传说, 风,携带着千年的诗篇, 在这片土地上轻轻吟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塔吉克斯坦的壮丽山脉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音乐,如都塔尔(一种弦乐器)的悠扬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塔吉克斯坦”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俄语中的“Таджикистан”,英语中的“Tajikistan”。这些表达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该国的认知和定位。
通过对“塔吉克斯坦”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词汇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连接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多维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
1.
【塔】
(形声。从土,荅(dá)声。本义:佛塔,亦作“浮屠”)。
同本义。晋、宋译经时始造“塔”字。塔为形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多为五层七级,也有高至十三级的,初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后世也藏经于其中,俗称宝塔。
【引证】
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组词】
塔庙、 塔院、 塔铃、 塔头、 宝塔;佛塔
2.
【吉】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本义:吉祥;吉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吉,善也。 、 《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 、 《易·坤》-安贞吉。 、 《书·皋谟》-吉哉。 、 《论衡·初禀》-文王当兴,赤雀适来;…吉物动飞而圣遇也。
3.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4.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5.
【坦】
(形声。从土,旦声。本义:平而宽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坦,安也。 、 《易·履》-道坦坦。 、 《广雅》-坦坦,平也。 、 《管子·板法》。注:“平也。”-坦气修通。
【组词】
平坦、 坦夷、 坦坦、 坦迤、 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