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2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22:48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一个地理名称,指的是位于****自治区南部的一个巨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在语中意为“进去出不来”,反映了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难以穿越的特点。
“塔克拉玛干”源自***语,其字面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反映了早期人们对这片沙漠的恐惧和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常被视为边疆和未知的象征。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也是文化和历史上的分界线。
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孤独、坚韧和无尽的探索。这种联想可能激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挑战的思考。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曾听闻一位朋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和适应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塔克拉玛干的心脏,沙粒低语着古老的秘密,风雕刻着时间的痕迹。”
想象一片无垠的沙海,风声呼啸,沙粒在阳光下闪烁,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让人感受到沙漠的神秘和壮丽。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地理特征可能被称为“沙漠”或“荒漠”,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意义而在中文语境中具有特殊地位。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语言在表达这些复杂关系中的作用。
1.
【塔】
(形声。从土,荅(dá)声。本义:佛塔,亦作“浮屠”)。
同本义。晋、宋译经时始造“塔”字。塔为形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多为五层七级,也有高至十三级的,初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后世也藏经于其中,俗称宝塔。
【引证】
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组词】
塔庙、 塔院、 塔铃、 塔头、 宝塔;佛塔
2.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3. 【拉】
4. 【玛】 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多种颜色,质地坚硬,耐磨,可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或装饰品,亦可入药。
5.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6. 【沙】
7.
【漠】
(形声。从水,莫声。本义:沙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漠,北方流沙也。 、 《楚辞·疾世》-逾陇堆兮渡漠。 、 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组词】
漠北,漠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北)的地区、 漠野
淡泊,恬淡,即不追求名利。
【引证】
《庄子·知北游》-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