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58:32
词汇“奉巾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礼仪用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奉巾栉”字面意思是指提供毛巾和梳子。在古代,这是指侍奉主人或宾客时提供洗漱用品的行为,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服务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文言文中,可能会出现“奉巾栉”的用法,用以描绘侍从或仆人对主人的恭敬服务。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非常正式或古风的场合。
同义词:侍奉、服侍、伺候 反义词:无,因为这个词汇在现代几乎不再使用,所以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奉”字在古代有“提供”、“献上”的意思,“巾栉”则是指毛巾和梳子。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和礼仪的严格,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具体的礼仪行为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这个词汇也变得不常用。
在古代**,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家庭中。“奉巾栉”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尊卑有序的强调。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生活和繁复的礼仪。它可能会唤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历史剧中。个人可能在与古代文化相关的讨论或写作中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奉巾栉”来描绘古代侍从的行为,增添作品的历史氛围。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奉巾栉”的场景,如宫廷侍女的服饰、宫殿的装饰等,这些都能帮助构建视觉和听觉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礼仪行为和对应的词汇,但由于文化差异,具体的表达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奉巾栉”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礼仪文化,也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巾】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巾,佩巾也。 、 《仪礼·士冠礼》-沐巾一。 、 《礼记·内则》-盥卒授巾。 、 《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 、 《仪礼·特牲馈食礼》-静其巾幂。 、 《战国策·魏策》-儿女共沾巾。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清·林觉民《与妻书》-巾短情长。
【组词】
花巾;小丝巾;巾栉、 巾帚、 巾帨
3.
【栉】
(形声。从木,节声。本义:梳子、篦子的总称)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疏:“比密曰栉,尤密者曰茝。”-栉,梳比之总名也。 、 《仪礼·士冠礼》-奠纚笄栉于筵南端。 、 《仪礼·丧服礼》。注:“以栉之木为笄或曰棒笄。”-恶笄者,栉笄也。 、 《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 《庄子·寓言》-妻执巾栉。
【组词】
栉佩、 栉珥、 栉栉、 栉密
用梳子梳头发。
【引证】
白居易《与元九书》-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
【组词】
栉工、 栉束、 栉冠、 栉掠、 栉梳、 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