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8:09
十恶不赦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十种恶行都犯下了,不可饶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罪行极其严重,到了无法宽恕的地步。
十恶不赦 源自**古代的法律概念,“十恶”指的是十种严重的罪行,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些罪行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往往紧密相连。十恶不赦**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重视,强调了某些行为的不可容忍性。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意味,给人以严肃、严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以及对极端恶行的不容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对某些极端恶劣行为的批判,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某些犯罪行为时,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黑暗的深渊,
十恶不赦的灵魂游荡,
正义的光芒,
终将它们一一照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审判场景的画作,法官严肃地宣判,而被告面露恐惧。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上的宣判声,庄重而严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yond redemption”或“irredeemable”,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无法被救赎或原谅。
十恶不赦 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标准,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邪恶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对极端恶行的不容忍和谴责。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这个暴徒,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真是~。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赦】
(形声。从攴(pū),赤声。本义:宽免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赦与捨音义同。非专谓赦罪也。后捨行而赦废。赦专为赦罪矣。”-赦,置也。 、 《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 《公羊传·昭公十八年》-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 、 《书·伪允征》-先时者杀无赦。 、 《易·象卦》。疏:“谓放免。”-君子以赦过宥罪。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